于科技浪潮中洞察未来 以政协视角担当使命——读《未来科技大爆炸》有感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阅读《未来科技大爆炸》,让我深受震撼,也引发了作为政协委员的我诸多思考。这本书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未来科技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些即将重塑世界的科技力量,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政协委员在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进程中肩负的重要使命。
书中对人工智能、5G、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的阐述,让我深切感受到科技发展的磅礴力量。人工智能已渗透进生活的各个角落,从医疗领域辅助医生诊断疾病,到金融行业风险评估,再到教育行业个性化学习方案制定,其强大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正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5G技术的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性,让万物互联成为可能,为智能交通、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深刻影响着产业格局与经济发展走向。量子计算的发展,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将在密码学、药物研发、材料科学等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提升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
作为政协委员,我们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节点,有责任也有义务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在政治协商中,应积极关注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建言献策。鼓励政府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因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正如电磁理论是无线通讯技术的源头一样,只有夯实基础,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方向定项目、以项目定团队,聚焦成果落地转化,避免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现象,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在民主监督方面,要关注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例如,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就业结构调整问题,我们要监督相关部门出台合理政策,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与再教育,帮助他们适应科技变革带来的就业变化,避免因科技进步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对于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要监督其在符合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框架内发展,防止技术滥用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
参政议政时,政协委员应凭借自身专业知识与社会洞察力,为科技发展贡献智慧。积极调研新兴科技产业发展需求,针对技术瓶颈、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针对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领域人才匮乏问题,建议加强高校相关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联合培养人才,建立人才定向输送机制。在资金支持方面,建议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设立专项产业基金,为新兴科技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科技的飞速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政协委员要以《未来科技大爆炸》为启示,紧跟科技前沿,积极履行职责,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让科技更好地造福人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在这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在科技浪潮中勇立潮头,引领未来。
读《百年黄埔》有感:传承黄埔精神 共筑复兴梦想
近日,我阅读了《百年黄埔》一书,掩卷沉思,心潮澎湃。书中对黄埔军校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生动呈现,让我深刻领略到黄埔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从书中汲取的精神力量,不仅加深了我对历史的理解,更激发了我在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黄埔军校诞生于国家危亡之际,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光辉结晶。在那风雨如晦的岁月,孙中山先生深知“革命需有武力”,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协助下,黄埔军校应运而生。它以“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为神圣宗旨,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他们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奔赴黄埔,投身革命洪流。
黄埔军校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离不开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它将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政治部在共产党人的主持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政治教育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使命紧密相连。在军事训练方面,黄埔军校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实战演练,让学生们在战火中锤炼意志,提升军事素养。这种全面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政治人才,他们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等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
黄埔精神的核心是“爱国、革命”,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黄埔师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他们的英勇事迹,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在新时代,黄埔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勇于担当,积极作为。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政协委员,我深感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黄埔精神为指引,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一方面,我要积极关注国家发展战略,深入调研社会热点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另一方面,我要发挥政协委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团结各界人士,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共同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传播黄埔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激发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百年黄埔》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的著作,它让我对黄埔军校和黄埔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和弘扬黄埔精神,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察人口之暗流 谋国家之远策——读《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有感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国家兴衰、民生福祉、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口规模庞大、众志成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富集的人口资源所蕴含的巨大动力以及创造力托举着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蜕变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发展出“中国高铁”这样的世界级领先水平,培育出“5G网络、量子通信、机器人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创造出年粮食产量超过七亿吨的辉煌成就,无论是农业、工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还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高分子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其背后都有庞大的人口资源作为最根本的支撑。然而,根据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总人口14.1亿,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总和生育率在1.0左右,全球排名倒数第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5.4%,规模前所未有,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结婚、晚结婚,生育意愿持续低迷,“少子化、老龄化、不婚化”等问题愈发突出,成为制约中国人口发展的一大关卡。在这样的背景下,任泽平和白学松以全局的视角,系统剖析了中国人口结构问题,分析了人口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辩证思考了当前的挑战与未来的机遇,思想高屋建瓴,眼光洞若观火,令人深受启发,下面我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少子化、老龄化与不婚化的三重挑战
当前中国正处于人口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打破低生育陷阱,重构人口结构,将直接影响未来几十年的国家命运与民族兴衰,因此,充分认识人口发展现状,理解人口变化趋势,把握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意义重大、关乎深远。自上世纪末以来,中国出生率逐年下降,死亡率逐步上升,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大国人口》以详实的数据揭示了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呈现出一幅少子化、老龄化与不婚化交织的复杂图景。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为902万人,比2022年减少54万人,创历史新低;同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达2.2亿,约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6.8%,面临“未富先老”困境;不婚化、家庭小型化成为趋势,2022年家庭户均规模降至2.76人。这一系列数据背后不仅是直观的人口问题,更是深层次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过去依靠人口数量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作用已日趋放缓,假设中国人口总量不变,那么随着老龄化加剧,势必会带来劳动力总量的缩减,出生率下降,致使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经济增长将面临人才短缺和生产力不足的风险,与此同时,老龄化问题还将推高社会养老成本,增加养老金及社保基金支出,加剧财政负担,不婚化现象的蔓延导致婚姻市场失衡,进一步抑制生育率,形成人口持续下降的恶性循环,长远来看,在多重人口问题叠加作用下,势必会动摇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
二、生育意愿的“三重困境”
“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是当代年轻人面临的三重生育困境。书中抽丝剥茧地介绍了这三个问题如何互相影响、相互加重,形成了一个很难打破的低生育率恶性循环。首先,随着个人主义思潮的崛起和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生育视为可选而非必选项,逐渐形成了“不想生”的生育观念,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个人自由,拒绝“传宗接代”等老式论调,特别是年轻女性,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能力的增强,她们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拥有了更大的生育自主权,不再将生育视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而是个人选择的一部分;其次是经济压力导致年轻家庭“不敢生”,高涨的房价、高额的教育成本以及高昂的医疗支出成为了挡在生育面前的“三座大山”,令许多家庭望而却步,尤其是普通家庭在这种经济压力下不敢轻易做出决定,进而影响生育意愿;最后“不能生”则涉及生理因素,包括不孕不育率上升、晚婚导致的生育窗口缩短等客观限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年轻人推迟结婚和生育,导致生育年龄不断推后,且女性的生育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生育的难度大大增加,使得生育问题更加错综复杂。总的来看,“不敢生”导致婚育延迟,加剧“不能生”风险;“不能生”的焦虑又强化了“不想生”的心理;而“不想生”的普遍化则使支持生育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这三种机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如今低生育率的困难局面。
三、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三重路径
(一)提升人口素质是基石。中国人口发展至今,已从人口数量高速增长时期向人口素质高质量发展时期转变,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当前,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升人口素质关键在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教育程度、技能素养以及创新创造能力,即通过加强食品监管、实施疾病筛查、推广全民锻炼等措施,构建全方位的健康支持体系,提高国民身体素质;通过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师资队伍、均衡教育资源,完善现代化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普及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技能人才待遇,畅通晋升发展通道,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二)调节人口结构是关键。人口结构是发展的“骨架”,其带来的生产力优势虽不如人口数量那样直观,但却蕴含巨大的潜力,关系到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调整人口结构,一方面要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目前虽然开放三胎政策,但从总体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还应进一步完善生育刺激政策,例如提高多孩家庭财税补贴、购房补助力度,延长职工带薪休假时长、金融机构出台育儿贷款、学校减免教育费用等。另一方面要积极实施应对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银发经济产业链条,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挖掘老年人消费潜力,提供更多适于老年人的就业岗位,发挥老年人经验和知识优势,通过一系列措施优化劳动力人口结构。
(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保障。优化人口分布、实施人力资源有效配比是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重要保障。通过“引才、育才、留才”等政策手段,调控人才分布,打破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农村地区人才持续流失的失衡局面;通过实施城乡双向人才流通机制,鼓励教师、医生、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到人力资源薄弱、技术水平欠发达的地区进行轮岗带队、下沉服务、传播技术,建立起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动态“蓄水池”,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构建人才管理新发展格局,从而最大释放人口红利,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总之,《大国人口》从全局视角为我们分析了中国人口的现状以及问题,并深入探讨了在当前国情下如何进行有效应对。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口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国家未来的经济增长,也对全球人口变迁趋势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创新政策、推动社会制度改革、加强全社会的协同合作,将是中国应对人口挑战的关键,应当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审视和解决人口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沃土之下的中国底气——读《鲜活的土壤》有感
合上《鲜活的土壤》最后一页时,窗外的雨正敲打着玻璃,恍惚间竟觉得那雨声与东北黑土地上的春耕号子重叠在一起。这本书像一把铁锹,轻轻铲开表层的泥土,让我看见那些深埋在黑土之下的故事——关于生命、关于奋斗、更关于一个民族对土地的敬畏与坚守。
书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东北黑土的“鲜活”。那片被称作“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黑土,每一寸都浸透着时光的沉淀。经过千百年的腐殖积累,形成了厚度达30至100厘米的有机质层,用手攥一把能攥出油来。作者在北大荒的田野上蹲下身,细数土壤里的蚯蚓与微生物,说它们是“黑土的心跳”。这让我突然明白,所谓“鲜活”从来不是静态的形容词,而是土壤呼吸的节奏,是作物拔节的声响,是世代农人弯腰播种时的体温。
北大荒的蜕变史是书中最动人的篇章。从“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蛮荒之地,到如今“麦浪千里,稻菽翻波”的大粮仓,这片土地的每一粒土壤都记得开拓者的足迹。书中记载的拓荒者日记让我眼眶发热:1958年的冬天,转业官兵们用冻裂的双手刨开冻土,呼出的白气与汗水凝结在眉毛上,却在日记里写下“黑土冻得硬,咱的骨头更硬”。正是这份硬气,让2912万亩荒地长出了中国最壮实的庄稼,让“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当作者将镜头转向现代化农场时,我看到了黑土焕发的新活力。卫星导航的播种机在田野画出精准的直线,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无人机掠过稻田洒下生态农药。但最触动我的,是老农李建国说的话:“机器再先进,也得顺着黑土的性子来。”这句话道破了人与土地的相处之道——科技是翅膀,但土壤的规律才是根基。如今的东北,每产出1斤粮食就有0.28斤来自黑土地,这里每年向全国输送的粮食能装满3000列火车,“大粮仓”的称号背后,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更是科技与传统的共生。
合上书页,“压舱石”三个字在脑海中愈发清晰。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今天,东北黑土区以占全国1/4的粮食产量,扛起了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这份“压舱”的底气,不仅来自黑土的肥沃,更来自三代农人的接力:拓荒者劈开荒原,建设者筑牢根基,新时代的新农人守护未来。就像书中写的:“黑土不会说话,但每一粒粮食都是它的宣言”。
走出书房时,雨停了。我仿佛看见东北的田野上,新播的种子正在黑土里悄悄发芽,那是土地的新生,也是中国的希望。《鲜活的土壤》教会我的,不仅是黑土的故事,更是一个道理:守护好脚下的土地,就是守护好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