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我国实施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未能有效解决以药养医、卫生费用快速增加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中国政府集中精力采取一系列措施,重点解决医药养医、药品费用的过快增长问题。然而按下葫芦浮起瓢,在药品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时,医用耗材的不合理使用和费用过快增长问题又日益凸显,不仅加重了老百姓看病负担,同时也让医保资金不堪重负,此外这种不合理增长背后还暗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
医用耗材是指医院在开展医疗服务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次性卫生材料、人体植入物和消毒后可重复使用且易损耗的医疗器械材料,其品种繁多,使用量大,覆盖面广,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等工作的物质基础。目前医院医用耗材的年用量已达医院医疗毛收入的6%~16%,达到或超过医疗器械的年度收入,已成为医疗费用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 医用耗材费用过快增长的原因
医用耗材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除了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等一些公认客观原因外,医用耗材过快增长也与我国对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流通管理以及临床使用过程管理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
(一)首先是定价问题。政府部门对高价值的耗材采用的是间接管理,缺乏对生产企业虚报成本和虚高报价的有效监管措施和手段。其次是销售流通环节过多,导致价格猛增。虽然目前正在大力推行集中招标采购,但仍然有很多医疗耗材中标价格降不下来。
(二)医院、医生在医用耗材选择中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医疗过程中难以控制医用耗材的使用数量。由于"医"、"药"、“医用耗材”具有强烈的互补性。在政府将诊疗价格规制于较低水平,取消药品15%的加成等措施实施后,当医和药都不能带来足够的收益以补偿医院的政策性损失,而且政府补偿又不到位时,医院就会通过增加设备检查以及耗材使用来等办法弥补医改政策导致的收入降低。
(三)由于不合理的补偿机制,导致医院、医生偏向多用耗材,用高档、进口、价格昂贵的医疗耗材,这样不仅会增加患者就医负担,也会加重医保资金压力。
医用耗材费用不合理的快速攀升不利于控制医疗费用,影响医改的实际效
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三、控制医用耗材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增加政府对公立医院应有的投入,确保医院的公益性目标
政府对大型公立医院的投入显著不足,是导致医院驱利、求生存的根本原因之一。让公立医院真正“姓公”就必须保证公立医院基本的硬件和发展投入,并通过医保制度来满足医院运营的基本费用。然后,才能通过有效的奖惩制度和机制设计来控制和制约医院的驱利行为,确保医院的公益性。
(二)改革医用耗材价格形成机制,实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制度。
加强国家在高价值耗材定价权垄断性谈判的影响力和地位。应学习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做法,运用国家作为市场唯一垄断采购者的地位,迫使跨国企业以较低的价格换取进入中国大市场的入门券。此外,对国内众多的耗材生产者,应加大力度推进对医用耗材的集中采购。要做到公开、公正、透明。首先要确保真正符合资质的供应商资纳入招标程序,把住医用耗材的质量关。广泛征求医院院长、医生以及有关专家的建议和意见,组织专项调查,对全国各地已经开展的耗材招投标过程中的问题、经验、教训进行全面认真的总结,不断改进集中招标的流程设计,制定更加规范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办法。
(三)要尽快建立医用耗材购销价格监测体系。加强对医用耗材的价格监管,建立医用耗材价格信息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
(四)通过更有效的管理规则制度设计、薪酬改革以及医院和医生的补偿和激励制度及奖惩机制设计,切断医生、医院与医用耗材企业之间的关联,打破灰色利益链,使公立医院公益性质进一步回归,减少医疗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五)改革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推进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付费相结合的复合式支付方式,通过支付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对医院医生行为的引导来实现控制医用耗材费用、医疗费用过度增长的问题。
解决高价医用耗材,不光要保障医用耗材质和价,更要优化医院的收入结构,解决导致百姓就医负担的根源问题。只有让医院获得足够的投入、让医生拥有体面的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以药养医、以械养医、以耗材养医、以检查养医等一系列现象,才能更有效地抑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从而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促进“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