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哈尔滨建设国内首个工业菌种、酶制剂 开发技术平台的建议
作者: 胡宝忠 | 发稿时间:2025-04-15 09:06:1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打造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前不久省委书记许勤同志到哈尔滨调研生物经济发展情况,强调要抢抓发展机遇,紧盯前沿领域,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高质量振兴发展新引擎。

我省作为粮食、食品、乳业、生物发酵大省,生物发酵产业体量看似很大,但是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问题非常突出:一是酶种单一,导致生产水平较国际先进水平低几倍甚至几十倍;二是菌株生产效率低下,拼的是高资源消耗、高能耗和低人工成本;三是虽有产业基础,但不具备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四是基本为化学法合成,物耗、能耗高,污染重;五是行业覆盖面广,产生大量废弃物,回收、利用难。以上问题,国内生物发酵产业也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就是我国工业菌种和酶制剂等核心技术长期以来在低水平徘徊,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建议结合我省生物资源丰富、气候冷凉特点、科研院所众多、技术迭代和产品需求旺盛等有利条件,在我市建设国内首个工业菌种、酶制剂开发技术平台,不仅可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终结国内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研发工作长期以来的随机散乱状态,提供一个功能齐备的工具型开放式研发平台,扭转核心技术受制于美西方的被动局面,而且能够激活我省存量优势,汇聚国内外各项优质资源,助力我省打造生物发酵产业新高地。

一是以技术平台为依托,提供高水平研发工具,整合全省现有各自为政、自发散乱的研发格局,辐射、带动、引领全省存量科研资源,打造生物经济技术研发、成果应用品牌。平台秉承对于各种形式的科研和商业合作持开放态度。旨在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研发提供服务,每个机时以千元计,性价比极高,极大地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立足省内市场端和研发端,重点解决产业化过程中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围绕产业化过程中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打造“龙江”生物技术研发品牌。

二是以技术平台为支撑,依托院士团队和省内科研力量,用足用活国内首家技术平台排他性优势,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凭借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等特点,进一步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集中科研攻关,突破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三是以技术平台“筑巢引凤”。解决国内科研机构、创新主体燃眉之急,探索建立产业重大共性难题的集中梳理、联合攻关的新合作模式和机制,共建需求对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形成“创业洼地”,汇聚国内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在我省开展研发和成果就地产业化,构建国内领先的生物产业集群。

重点解决技术与市场脱节问题。鼓励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面向市场需求、面向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探索形成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联合攻关新机制,不仅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升研发效率,更有效嫁接起科研与市场双向链接的合作通道。通过聚集国内外顶尖技术并实现交易,推动技术市场和资本的有力结合,最终形成科教资源雄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技术转移机制完善、技术交易模式创新的国家生物产业高地。

四是以技术平台为“孵化器”,利用最新一代高通量基因编辑技术大规模、高精度、低成本的优势,从技术源头实现降本增效,为生物农业(育种)、生物制造(生物基新材料)、生物医药(基因制药)、生物环保(废弃物处理)、生物制品(疫苗)、生物能源(制取乙醇)等应用方向提供研发平台,在更广泛领域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如积极引导华大基因等龙头企业,利用其基因技术优势和东北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强强联合,通过对基因进行操控自动化模块设计、作物基因编辑育种、自动化操控平台实施落地,最终实现大豆、玉米和水稻等种质资源的创新和新品种的选育,解决种子“卡脖子”问题,提高粮食单产和目标性状的达成,高质量完成好国家赋予我省的保障粮食安全的神圣职责。

五是以技术平台为“加速器”,技术平台与中试基地同步配套建设,为科研成果就地产业化提供中试支持,共同开展技术定制、测试检验、中试熟化、产业化开发等活动,从源头上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形成从技术研发到技术转化直至最后产业化阶段的完整闭环,确保平台创新成果在我省就地转化,不断使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

尝试围绕创新需求、技术研发、概念验证、成果转化和投资服务,通过合作成立项目公司、共建服务平台、成立联盟组织、共同开发项目等方式,汇聚了一批高成长型的生物创新企业,推动了多项创新成果的研发转化,打造孵化效益展示地、创新企业聚集地、风险投资关注地、上市企业挖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