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罗明德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省政协委员、龙江烟草行业的老领导,面对卷烟市场需求结构变化、控烟政策深化以及国际竞争加剧等新形势,面对龙江烟区烟农队伍老化、烟叶生产成本刚性上涨等不利因素,面对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绿色经济蓬勃发展的重大机遇,如何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指导,推动黑龙江烟草产业突破瓶颈、实现跃升,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为全省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是当前亟需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把握烟草产业转型方向

新质生产力其核心在于通过科技创新,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对照龙江烟草行业实际,可从三个维度把握龙江烟叶产业转型方向:

(一)技术驱动维度。龙江烟叶产业长期依赖传统种植、加工模式,种质资源研发、智能化制造等核心技术存在短板。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需重点突破生物育种,集中攻坚挖掘烟叶配方作用机理、农艺农机融合、智能烘烤等关键技术,加快推动从“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经验依赖”向“数据驱动”转变。

(二)要素协同维度。龙江烟叶产业有科研机构、两家烟叶公司、一家进出口公司、一家复烤企业,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但全链条各环节协同不足,上下游企业联动较弱。应紧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一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全链条运行质效和保障水平。

(三)绿色发展维度。面对国家“双碳”战略和生态保护要求,传统烟草生产的高能耗、高排放模式难以为继。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形成“重农抓粮、粮烟协同”的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制定粮烟轮作规划,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实施粮烟三三轮作,构建绿色生产技术体系。

二、聚焦三大主攻方向,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龙江烟叶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可围绕三大主攻方向:

(一)以科技创新突破产业升级瓶颈。聚焦提升烟叶质量这个核心,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促进农机技术装备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全面升级,积极打造智慧烟叶。注重“三个加快”:一是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探索以新技术转化、绿色生产、机艺融合等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深化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应用,培育优质多抗宜机化品种,为机艺融合、绿色生产奠定基础。在绿色防控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药品类型、生物制剂,进一步优化施药方式、施药时间,建立龙江绿色高效烟草病虫害防治模式,实现更加精准防控,提高烟叶安全性。二是加快新装备推广应用。聚焦育苗、田间、烘烤三大场景,加快轻简高效作业装备和丘陵山区关键环节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构建机械化生产系统,推动传统作业向全程全面机械化转型。在育苗环节,加快烤烟育苗由“两段式”向“一段式”发展步伐,逐步实现育苗“智能化、机械化、工厂化”,缩短育苗周期,减少人工操作环节。聚焦烟叶移栽、采烤和拔杆环节,不断研究改进适用机型和工艺技术,降低关键环节用工数量和劳动强度,提高人均工效,降低用工成本,向“轻松种烟”迈进。在烘烤环节,持续推行低碳精准烘烤,因地制宜加大生物质燃料、空气能烤房推广应用力度,积极推行变频烘烤,实施云烘烤,促进烘烤精准化、节能化、智慧化。三是加快新工艺推广应用。适度加大对复烤加工工艺质量有提升的设备设施投入,优化复烤工艺参数,降低复烤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设备有效运行率,提高复烤加工质量,实现复烤企业从加工中心向“烟叶价值提升”转变,培育龙江“不可或缺”烟叶品牌。

(二)以绿色转型重塑产业竞争优势。主动融入国家“双碳”战略,着力构建覆盖育苗工场、田间生产、烘烤工场的全场景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做好“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土地用养结合。加大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松深耕、科学合理施用化肥、烟水配套建设等力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因地制宜推动耕地质量提升。二是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对化肥和农药使用实施备案制,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加大降解地膜推广使用力度,在大田生育期适时开展农残检测,做到禁用农药零检出。三是强化推广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地膜回收利用,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构建龙江生态烟田体系,保证农产品和烟叶质量安全。

(三)以产业协同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抓好“三个优化”:一是优化计划资源配置。加强重点县、万担乡、千亩村的规划建设,对标国家局重点县、万担乡、千亩村占比为87%、75%、59%的目标,推动产能适度集中集聚,实现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实现计划资源效益最大化。二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进一步优化烟农、烟田、烟基三大要素资源配置,确保三个要素互为支撑,实现协调发展。围绕烟技员“451”工作法和烟叶生产14个环节工作清单,实施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全面提升标准化生产技术到位率,进一步培优品种、培优品质、培优品牌,提高农民种烟收益,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三是优化生产组织方式。持续打造“家庭农场+全程机械化”的龙江特色生产经营模式,找到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转型升级的契合点,加快引领家庭农场正向发展,在思想上、管理上、技术上、机械化作业上实现转型升级,稳定烟农队伍,稳定种烟规模。

三、结语

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的代名词,关键在于能否以创新思维重构发展逻辑。黑龙江烟草产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历史节点,唯有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作为政协委员,我将持续关注产业政策落地实效,围绕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新型人才培养等议题开展深度调研,为龙江烟草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助力烟叶产业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


2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胡喜平

省政协委员

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豆研究院院长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我们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是龙江义不容辞的使命。藏粮于地,守好用好“饭碗田”,是我们扛稳重任最坚实的根基。

一、严守红线,让每一寸耕地都姓“粮”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欣喜地看到,2024年全省落实耕地保有量目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牢牢守住了2.579亿亩耕地红线。但也要清醒认识到,个别地方“非粮化”倾向、违规占用耕地的风险依然存在。必须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建议进一步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将耕地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市县高质量发展考核“一票否决”内容。同时,要科学统筹,比如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开展的“田长制”智慧监管平台试点,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实时监控耕地变化,效果显著,值得全省推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二、提升地力,让黑土地重新“肥”起来

“一两黑土二两油”,但长期透支也让部分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了。提升耕地质量,刻不容缓。省农业农村厅最新数据显示,通过工程与生物措施并举,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显著:三江平原核心区项目点耕层平均厚度达到32.1厘米,较三年前项目实施前增加了3.2厘米;海伦项目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3个百分点。这充分证明保护性耕作、秸秆科学还田、有机肥替代、轮作休耕等“组合拳”是有效的。要加大投入力度,扩大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实施范围,让更多“疲惫”的黑土地恢复元气,让龙江粮仓的根基越扎越深、越扎越牢。

三、良种良法,让有限土地产出更多“金”

好地要好种,好种出好粮。提升单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硬道理。2024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5%以上。绥化市北林区秦家镇农民老张算了一笔账:去年他选用省农科院推荐的“绥农号”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配合大垄密植技术,亩产比往年足足多了60多斤。这充分说明良种配良法的威力。下一步,要持续加强种业创新攻关,特别是在耐盐碱水稻、抗逆高产玉米、高蛋白大豆等关键品种上力求突破;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精准播种等节本增效技术,把“藏粮于地”真正转化为“藏粮于技”的丰硕成果。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地力是粮食产能的“引擎”。只有坚决守住数量红线,全力提升质量底线,配套先进适用技术,才能让龙江广袤的黑土地持续迸发“压舱石”的磅礴力量,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更多优质龙江粮。让我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护好脚下这片“耕地中的大熊猫”,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最坚实的根基!


3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李绍戊

省政协委员

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在龙江广袤的黑土地上,一场静水深流的科技革命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科技,正日益成为驱动我省从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核心引擎,是扛稳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的关键支撑。

一、智慧农场,让“汗水农业”迈向“智慧农业”

想象一下,无人驾驶的农机在田野精准耕作,天上的无人机实时监测作物长势,地里的传感器自动调节水肥……这已不是科幻场景。建三江七星农场打造的“无人化农场”核心示范区,2024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98%,依托物联网、北斗导航等技术,亩均节本增效超过200元。科技让种地更轻松、更精准、更高效。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规模,重点支持智能农机装备应用、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让更多龙江农民享受到数字农业的红利,解放双手,提升效益。

二、生物育种,攥紧粮食安全的“芯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省在寒地生物育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025年初,省农科院作物育种研究所联合企业共同选育的“龙麦2025”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其特点是抗赤霉病能力突出、蛋白质含量高,有望显著提升我省小麦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在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育种上,我们也要持续发力。必须加大种业基础研究投入,支持科研院所与企业紧密合作,围绕抗逆、优质、高产等目标开展联合攻关,加快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步伐。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龙江要在种业振兴中展现更大担当。

三、绿色技术,守护黑土粮仓的“健康”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绿色科技的支撑。在病虫害防治方面,2024年全省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已达55.3%,比三年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北大荒集团九三分公司大面积推广的“赤眼蜂生物防螟技术”,不仅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超过30%,还保护了生态环境,提升了粮食品质。在减肥减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如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领域,绿色科技的潜力巨大。要加快这些成熟、适用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让科技为黑土地增绿,为粮食安全护航。

科技是农业的未来,更是龙江农业强省建设的硬核实力。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在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绿色科技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粮食产能持续提升的“最大增量”,驱动龙江农业这艘巨轮行稳致远,为国家粮食安全注入更强劲的科技动能。


4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

王志宏

省政协委员

哈尔滨市社科院农业农村研究所所长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守生态红线。我省肩负着守护5.54亿亩黑土地的世纪使命,亟需构建绿色低碳农业体系:

一、实施黑土地保卫战

监测显示松嫩平原耕层平均厚度较开垦初期下降40%,必须采取革命性措施:一是立法保护与工程治理。推动出台《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实施“龙江沃土工程”,在双城、海伦等15个县市建设千万亩保护性耕作示范区,推广秸秆覆盖免耕、条带耕作技术。建立耕地轮作数据中心,实现大豆-玉米-杂粮科学轮作。二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对实施深松整地、有机肥替代的经营主体,每亩补贴提高至100元。开征耕地资源税,税收专项用于黑土地治理。建立耕地健康档案,将地力提升指标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三是严控面源污染。制定全国最严农药化肥施用标准,禁用37种高毒农药。在三江平原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平台,对地下水超采区实行休耕限产。推行农药包装废弃物“押金-返还”制度,2025年回收处置率达95%。

二、创建农业碳中和示范区

我省农业碳排放占全省总量18%,减排潜力巨大:一是发展循环农业模式。推广“畜禽粪污-沼气工程-有机肥-绿色种植”闭环体系,支持建设200个万吨级生物有机肥厂。在农垦系统试点“稻渔共作”生态种养30万亩,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二是创新碳汇交易机制。建立农业碳汇计量监测平台,开发黑土固碳、秸秆还田等CCER方法学。推动北大荒集团发行全国首单农业碳汇债券,探索“碳汇+保险”金融产品。在哈尔滨农权交易所开设碳汇交易板块。三是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建设30个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秸秆能源化利用率提高至35%。推广光伏农业大棚,在鸡西、七台河采煤沉陷区建设农光互补基地。

三、建设绿色农产品标杆省

发挥寒地黑土生态优势,重塑农产品价值体系:一是构建全链标准体系。制定高于国标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农药残留限量指标较欧盟标准严格20%。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一物一码”追溯管理。二是创新价值实现机制。在省级粮食储备中设立30%绿色粮源专储计划,实行优质优价收购。推动盒马、京东设立龙江绿色食品专区和“黑土优品”旗舰店。建立农产品碳标签制度,对出口产品实施碳中和认证。三是打造国际认证高地。建设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认证费用由财政全额补贴。推动俄罗斯、日本、欧盟有机认证互认,在绥芬河口岸设立国际认证服务中心。

建议成立省级生态农业发展委员会,建立绿色农业GEP核算体系,五年内实现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突破1亿亩,将龙江建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