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及办理选登
关于加强静态交通管理治理哈市行车拥堵的建议
日期:2018-01-18 | 浏览次数:


截止2015年底,哈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130万辆,且每年还再以10万辆的速度在增加。与机动车大幅增加相比,哈尔滨城区停车泊位的缺口达72万个。城市停车设施的严重不足,不仅造成了大量机动车停放在道路上,产生停车难和停车乱现象,而且成为引发交通拥堵的关键问题。因此,解决好城市静态交通问题,不仅是政府建设、公安交管、规划等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和通力合作予以解决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涉及民生和城市形象,缓解交通拥堵的重大课题。

经过实地调查了解发现,在我市越是城区繁华地段,越是商圈和医院,越是入住率较高的居民小区,越是静态停车的“重灾区”。比如,秋林商圈、中央大街和哈一百商圈、爱建商圈,哈医大一院、哈医大四院,群力新区的第五大道小区周边等宽敞的街道和偌大地面停车场都无法满足停车需求,里三层外三层的路边停车将原本宽敞的八车道、六车道压缩成了双向单车道,因对静态停车管理不善导致的道路拥堵在哈市屡见不鲜,因此,加强静态交通管理是缓解主城区交通拥堵的关键。为此建议:

1、应用科学手段管理静态停车。比如,城市静态交通可视化立体智能管理系统在中央大街区域启用后效果明显。它是由设在中央大街临街相应路口处的14LED显示屏,随时提供中央大街辅街17个停车场剩余泊位数信息,游客在中央大街停车将不用再满街寻找车位。据了解,这套静态交通智能化管理系统总投资1390万元,包括数据采集和传输、信息发布、中央管理四部分功能,还可以实现智能诱导和系统联动。当车辆进入可停放区域,采集器将把车型信息通过GPRS系统传送至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将24小时实时监控、记录、存储停车区域内的情况。发生拥堵等情况时,指挥中心可根据现场反馈的视频信息直接指挥调度管理人员疏导交通。

2、应处理好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的关系。道路建设是为解决动态交通问题,而静态交通问题要靠停车场来解决。车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静止的停放状态,因此,静态交通问题在交通管理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一方面,由于静态交通的投入不足,停车位严重短缺,大部分车辆停放在路边或路上,使道路通行能力下降,交通事故增多,影响动态交通的效率和安全;另一方面,如果动态交通管理不善,放任路内违章停车或路边低价停车,也会使静态交通因使用效率低而陷于困境,从而挫伤民间投资停车场建设的积极性,影响停车产业发展。总之,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要通盘考虑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的相互协调,坚持“两条腿”走路,尽可能避免“短腿效应”。

3、应处理好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的关系。从经济学的层面看,停车场实际上是一个买卖、租用车位和寻求看护的商业行为。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始终把停车场视为市政公共设施,在我国,长期以来停车设施主要靠城市建设费用来支持,但是城市建设费用本来就不敷使用,停车建设费用来源就更少,因此,根本的出路在于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扶持停车场建设走产业化的道路,可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提高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政府也可以考虑以部分汽车税费和土地作为资本金投入,以形成政府投入与境内外民间资本一齐上的格局。

4、应处理好行政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关系。目前,现行的停车收费水平标准没有考虑停车设施投资者最起码的回报要求,甚至连正常运营的管理成本都难以补偿,而占道停车、路边停车更使停车业雪上加霜。这种状况极大地抑制了社会资本对停车场建设的投资需求,必然使市场对车位的需求迟迟不能反应在供给上。为此,有必要在严格限制路面和路边停车的前提下,完全按价值规律办事,对停车收费价格实行放开,并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停车产业的赢利高于其他产业,则这块潜在的市场蛋糕将很快被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所激活,短期内就有望实现停车位的供需平衡。

5、应处理好平面停放与立体停放的关系。对现有地面停车已经无法满足停车需求的现实,哈市要管好静态交通,就要处理好平面停放与立体停放的关系。停车位无地可占,解决之道是四个字:“上天入地”。“上天”,即向空中发展机械式自动升降停车场。其优点是除了节省城市昂贵的土地资源外,因车库一般建在路边,车辆从车库驶出后可直接进入路网,非常方便;缺点是五颜六色的汽车矗立在道路两侧,影响城市景观。“入地”,即建造人车分流的地下车库。这种停车方式既不占用土地资源,也不影响观瞻。

6、应坚持教育警告与从严查处相结合、现场管理与非现场执法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实行差别化、精细化管理。例如应当广泛宣传停车常识。按照“先宣传后治理”的原则,在全市广泛宣传“入位、顺向、头齐、守时”停车“八字令”。对个别不具有社会公德、社会责任,只图自己方便违停的,必须坚决予以查处。对那些严重影响动态交通的车辆,必须坚决予以拖移。